迁安寒门学子走进福利院做义工
图为做义工的大学生们正在辅导福利院的孩子们学习。
(李瑛、张森、李腾飞)
昨天,他们在爱心资助下圆了大学梦;今天,他们知恩图报,传递爱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一首《感恩的心》激励着无数人用爱心回报社会。在迁安,就有这样一群大学生。昨天,他们在迁安四通爱心基金的资助下圆了大学梦;今天,他们在受助中学会了自立自强,走进福利院,用做义工的形式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
近日,笔者走进迁安福利院,听这些寒门学子讲述自己的故事。
“感受温暖,温暖别人”
走进迁安福利院四楼儿童区,11岁的小女孩金凤正入神地听着放假回来的大学生刘凤杰教她用英语说“我们院里一共14个孩子,这是个快乐的大家庭”,小脸儿上不时露出会意的微笑。
刘凤杰是野鸡坨镇张都庄村人,父母年迈体弱,无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困难。2010年8月,就在刘凤杰收到东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为学费和生活费愁眉不展时,迁安四通爱心基金将她列为结对资助对象,第一年资助4000元,第二年3000元,第三年和第四年分别1000元,一共9000元。
“感受到了别人的温暖,自然也要去温暖别人。”心存感恩的刘凤杰一开始就没有忘记找寻帮助他人的机会。在学校里,她没有落下一次志愿者活动;暑假里,她又走进了福利院做义工,辅导这里的孩子学习。
这批去年受四通爱心基金资助上大学、暑假回来到迁安福利院做义工的大学生共有8名。福利院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分成了4组,分别分到了老人一科、老人二科、儿童科和重症科,其中5名大学生因为福利院离家较远还住在了这里,与老人、孩子朝夕相伴,照顾起人来更是细心、周到。
“感恩于心,让爱延续”
在老人科,我们看到20岁的小伙子李小强、蔡大伟和杨杰正在细心地给83岁的王翠芝老人洗脸,“为我这个老太婆洗脸,也真难为这些孩子们了。”老人的眼里笑开了花。
“贫困使我们承受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也使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在大妈充满笑意的眼神里,我知道了我也能帮助别人,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将‘四通爱心’延续下去,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暑假对我很有意义。”就读于天津科技大学的李小强说。
2010年秋,就在李小强即将与大学失之交臂的时候,是四通爱心基金给了他希望,实现了他的大学梦。到福利院当义工,谈到其中的体会,李小强感受特别多。他说,“四通爱心基金的善举让我不胜感激,爱心人士大爱无言的精神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和感恩的行动来回报他们……”
“其实比我困难的人还有很多。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读于西南科技大学的杨杰说:“我们要在实践中感恩,只要我们有能力,也会倾力帮助别人,将爱心延续下去。”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别人,并且要一直坚持下去,这是我所要追求和努力的!”四通爱心基金的设立人刘晓奎说,“这些孩子懂得感恩让我很欣慰。我们不仅要坚持把好事做下去,还要让受助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大家一起把爱心接力棒永远传递下去,这才是爱心基金最大的意义所在。”
四通爱心基金是迁安市私营企业家、市政协委员刘晓奎于2010年4月份独资设立的爱心基金,首批基金为30万元,以后将每年注入不少于15万元的资金,专门用于爱心和慈善救助。刘晓奎表示,等孩子们做完义工后,要将第二笔助学金发放给他们,希望孩子们的义工行为一直坚持下去,今后爱心基金还要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得到帮助,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应该有颗感恩的心。” 8名大学生表示,今后要加倍努力学习,业余时间坚持多做好事,以优异的成绩和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把爱的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