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女儿钱是怎么花的
——倾听一对母女的对话
(实习生 徐晶)
“闺女呀,上月妈给你1500元还不够,你的钱都是怎么花的呀?”
像千万个母亲一样,小李的母亲杨女士很关心自己孩子的钱是怎么花的,她再一次向即将步入大四返校实习的女儿问起了这个问题。
小李的父母是双职工,家庭条件中等。从2008年小李考上武汉某大学以来,每月的生活费都是1000元,有时候还要额外增加一些“降温费”“解馋费”等补贴。日前,随着物价的上涨,杨女士每月跑银行给女儿打钱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她并不是舍不得钱,只是看着越来越瘦的女儿,很想知道这些钱到底是怎么花的。
听着母亲明显带有疑问和责备语气的问话,女儿小李的心情很是复杂。她有些委屈,因为平时花钱已经很节俭。尽管身边不乏一个月吃喝就要花掉1000多元的同学,但她从来不和这样的人攀比。同时她也有点心虚,偶尔控制不住购物欲,会让她有些过度的消费。每次冲动过后,她都很后悔,她知道父母的每一分钱都挣得不容易,想到父母的节俭,她不能不感到自责。
其实她所有的花销都记有账单,详细记录了每一元钱的花费。
她拿出了一个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上大学以来的各种消费,小到一块钱的雪糕,大到几百元的衣服,全都清清楚楚。
7月份这1500元的具体花销包括:实习费用150元,交通费100元,电话费和网费共100元,杂志报纸书籍50元,与同学合租一间房的租金加水电费平均每人250元,洗发水沐浴露卫生纸等生活用品100元,买了几件打折的衣服花费350元,剩下400元用于食品消费。
详细看了女儿的账单,杨女士的心情平静了不少,实习费是固定的,不能改变,可以理解。为了实习每次从武昌到汉口要转两次公交车,每次是2元,一天就是8元钱,交通费花的也不多。买书这种文化销费她向来也都很支持。她体会到女儿在外生活的不易,她觉得这些花销基本上都属于正常的开销。
她只是觉得有些具体花销还应该再了解一下,于是问到饭钱是怎么花的。
小李解释说,“每天早餐2元,中餐晚餐各4元,一个月是300元,加上水果零食什么的,共400元。”
她又问道:“为什么一定要租房呢,住宿舍不行吗?”
听到母亲这样问,小李感觉很委屈。她解释说,学校有一度不让假期在宿舍住,而且去报社实习,离学校较远,最早早晨5点多就出门,最晚夜里11点多才到家,租房也是不得已的。
可是杨女士又问道:“你的衣服已经很多了,怎么还要买呢?就算买,也没必要买贵的啊。”
听到这儿,小李多少有点心虚了,脸上有点泛红,可是她也有自己的理由:“实习也算是工作的开始,总要穿件显得成熟些的衣服,免得被别人一眼就认出是学生来。”
小李为了取得妈妈的理解,手里拿着账单,一条条指给母亲看:“您看,一个苹果都要两块钱,鸡蛋我都不敢天天吃呀,更别说吃肉了。食堂里的菜特别难吃,实在太馋了才到饭店点个菜开开荤……”
听了女儿的解释,杨女士不说话了。普天下有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女儿啊!她担心女儿钱不够花,再压缩吃饭的开销。虽然家里收入不多,她还是又给女儿准备了1500元钱,并且叮嘱女儿:“不够了,再跟妈妈要”。
收起钱,小李暗自庆幸自己这个月把钱花在了点子上,不然,又要被母亲批评为败家子了。
其实小李心里明白,她的有些花费的确不是那么合理,比如追求名牌的习惯,一瓶国产的沐浴露20多元,进口的则要50多元,她总习惯买50多元的,再比如嘴馋的毛病……好在每一笔账都记录在案,她要好好反省好省自己,今后要把钱用得更合理些了。
想到父母的不容易,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厚望,小李很动情地对妈妈说:“妈,您放心吧,钱,我会省着花的。”
采访感言:
这一番母女的对话,差不多是全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都能看到的一个情景。一方面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学业,为了孩子的未来,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过得舒服些,体面些。另一方面,大多数孩子还是能够体谅父母的不容易,理解父母的爱心,开支上尽量做到节俭、合理。但是,面对着物价上涨,面对着高消费的时尚,如果没有理性消费的控制力,就难免出现超支消费的情形,甚至陷入困境。因此,预备一个账本吧,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花费,这不仅有助于自己的理性消费,而且能给家长一个有价值的汇报,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