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处长”张亚滨
□ 李伟 李占荣 李国华
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在路南区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位环卫工作人员的身影。他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与马路为伴,巡视在市区27条主次干道上,用无悔的青春和执著的信念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之歌。身为路南区住建局环卫处副处长、监察质检大队大队长的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路处长”。
他叫张亚滨。
大学生的选择与坚守
“下三等,环卫工!”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观念,而熟悉这份工作的人更清楚,这份工作不好干,寻常人更是干不了。可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张亚滨却毅然选择了这份职业,“任何工作都要有人干,只要踏实肯干,行行出状元!”1997年,踌躇满志的他怀揣着一份信念,在亲友的一片反对与质疑声中来到了垃圾清运队,边装运垃圾,边跟随车队老司机学习汽车修理技术。
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深深地体会到,垃圾清运是一种常人难以忍受和根本无法想象的辛苦。工作环境恶劣,夏季臭气熏天,蚊蝇肆虐,冬天车内四处透风,寒气透骨。然而,每一次出车归来,无论多么辛苦,张亚滨都和司机师傅先将垃圾车冲刷干净、整洁入库,然后才休息。同事们都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这个小伙子,不简单!”
就这样,没有季节的区分,更没有正常节假日的休息,张亚滨任劳任怨奋战在环卫一线,这一干就是13年。
“马路处长”的不解情缘
2009年,张亚滨被任命为路南区环卫处副处长和监察质检大队大队长。从此他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大事小事都身先士卒,开始了环卫监察工作之旅。
每天奔走于大街小巷,整日与道路、垃圾为伴,如果说不断复制的单调和艰苦,仅仅是张亚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永恒旋律,那么,面对一个城市不断提升品位和形象需要配套的压力考量,对于张亚滨和他的同事们,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路南区地处老城区,商业网点密集,外来人员众多,沿街店铺乱泼乱倒、运输车辆飘洒等现象十分严重。“重监察,求细化,多举措,看成效”,每天凌晨4点上岗,夜里11点结束一天的工作,成为张亚滨和监察队员们的工作常态,碰到重大活动,连续工作到第二天也是常有的事。
同时,要干好这一行,光有不怕苦累的精神不行。张亚滨大力推行精细化作业,细微式服务,“重点路段勤打扫,人多之处见空扫,垃圾多时突击扫,路人经过时轻轻扫,灰尘多时压着扫”,一套文明保洁作业法被广泛推广,使监察员和清扫保洁员人人做到既是城市美容师,又是文明倡导者。特别是在创文明城市全员动员的关键时刻,张亚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机关工作人员讲解了精细化管理要求和标准,要求人人都是清扫员,人人都是监察员。
超负荷的工作,恶劣的环境,加之工作的压力,直接导致他体质下降,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和红斑狼疮。单位领导考虑到张亚滨工作太辛苦,让他休息一段时间,可他却在医院挂完点滴,咬咬牙,又走上他熟悉得不能再熟的大街小巷。
几年来,由于环卫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吸进了多少灰尘和臭气,但是你要问他每条监察路段有多少面积、每个路段有多少门店、配备多少清扫保洁员,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由于他一天到晚坚守在环卫一线,从单位同事,到门店经营者、普通市民,大家都亲切地直呼他为“马路处长”。
“咱没有马路天使的美丽面容,可咱有维护马路整洁干净的激情与干劲,和马路的不解情缘这辈子算是结定了!”从青年走近中年,把马路作为战场,张亚滨做到了。
付出成就大爱
“干好环卫工作,必须要多付出”,这是张亚滨对爱人和孩子讲的最多的一句话。
一次,境内某处的垃圾斗着火,张亚滨带着队员前去处理。途中正好经过学校门口,碰到了走在下学路上的女儿和老父亲,女儿看到他一边高喊着“爸爸!爸爸!”一边兴奋地向他奔来,一个月没见到女儿的张亚滨是多么想一把抱起女儿,然后领着她一起回家啊,但事实上,张亚滨只匆匆挥一挥手,甚至来不及答应女儿的呼喊,就匆匆奔向着火的垃圾斗……晚上回到家里,女儿已经睡着了,看着乖巧可爱的女儿,他的眼睛湿润了。
今年5月初,正在他与领导商量怎样安排和布署文明城市创建任务时,突然接到母亲突发心脏病的消息,张亚滨急得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转,处领导让他马上去医院,他却一直坚持到安排完第二天的工作才匆匆赶到医院,此时已是夜里11点,母亲也已脱离了危险。老人看到儿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亚滨啊,妈没事,不要因为我耽误工作啊!”
夜色入幕,灯火阑珊,当人们享受团聚的幸福时,张亚滨和同事们还在为城市的整洁美丽而奋战在一线。“对工作脚踏实地,对社会真诚奉献,不计较名利得失”,这是他工作上岗第一天立下的信条,他坚守着;“难而坚持着,苦而快乐着,累而幸福着,烦而成就着”,这是他15年来的人生体悟和工作实态。在社会的广角镜里,“马路处长”彰显的,是对我们这座城市的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