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村支书的为民之道
——记丰润李官屯村78岁老党员李栢忠
老支书李栢忠 朱大勇 摄
(汪庆成 薄春梅)
核心提示:为什么最困难的时候,党组织和全村群众会想到他?为什么一个耄耋老人会如此有威信?他究竟是怎样撑起全村旗帜的?他的回答是:“群众利益一点不能沾”、“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干工作总要有点创新才好”。这位78岁的老共产党员名叫李栢忠。
2008年,丰润区老庄子镇李官屯村陷入了困境之中:村两委换届选举难以进行,村民上区、到市、进省上访告状频仍,村干部束手无策,村内一片混乱。
这时,党组织找到了曾多年担任过村支书的李栢忠老人。时年75岁的李栢忠说:“作为党员,我坚决听从党的召唤。可我年纪太大了,怕挑不好这个担子啊!”
选举如期举行,众望所归,时隔16年之后,李栢忠又一次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群众利益一点不能沾”
从1960年起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栢忠认准了一个理儿:“要当个好干部,群众的利益就一点不能沾。”
又一次当选,大伙让他说几句话,他说:“我就说一句话,公家的钱我一分也不沾,我有力量还要支持公家。”
支委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大伙选我们是给公家办事的。谁要是想干个人的事,就别干这个!”
考验一个连着一个。
村内工业园区的几家企业,借着看望老支书常年卧病在床老伴的由头,送来了几千元的礼金。老支书当时盛情难却,第二天就把礼金全都交到了村委会,作为集体资金上了账。
村子集市周边十几家固定商户拿着礼品上门拜访,也被他挡了回去。
村里要发放宅基地指标了: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两委会上,老支书对大家说:“我们不能沾群众的利益,宅基地指标两委成员一个也不能要。”在老书记的耐心说服下,两委形成了一致的意见。
一位因为有事情未参加两委会的村干部说:“八个指标呢,我们分一个两个也算不了什么。”
老支书说:“两委会已经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就算我们和群众有同等条件,也要让给群众。”
就这样,经过严格的清登、筛选、评比、公示程序,八个指标全都分给了群众。他们村在全镇第一个完成了工作任务。
低保户的评定,他们也是严格按照程序完成的。
他们的公正严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敬重。
老支书非但不沾群众的利益,为了干好工作,他还从自己腰包里往外掏钱。
平息了上访事件,个别群众提出要补给他们上访花掉的路费。老支书知道这是无理的要求,但是乡里乡亲的,也想给他们一个台阶下,于是自己拿出了3000多元钱,解决了此事。从此以后,那些人再也不好意思提起上访的事情了。
村里修路,一位过去对村里有贡献的老人,提出自家门前的路也要铺成水泥路。按照两委会的规定,死胡同路段是不给修的。面对老功臣的请求,老支书说:“修吧,钱我来出。”承包商听说此事后,受到感动,打折只收了老支书6000元钱。
老支书并不是有钱人,他家的房子还是老式的,家里的摆设破破烂烂,值不了几个钱。常年卧病的老伴看病吃药需要不小的花销。
他的钱是从儿子手里抠出来的。
儿子原先承包了村里的一个大坑,种了树,后来想转包出去。
老支书说:“你得给村里出点钱。村里的小学校也搬回来了,太缺钱了。”
儿子问:“得出多少?”
老支书答:“十几万吧。”
儿子不想出钱也得出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拗不过父亲。
儿子出的这些钱,全都用在了给村里办事上。
说起不沾群众的利益,老支书讲起一件有趣的往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四清”的时候,他曾立下一张字据:“李栢忠沾过公家一分钱,认枪毙。”上边还按着10个鲜红的手印。这虽然是当时被逼无奈所为,却也有力地说明老书记对不沾群众利益看得有多么重要。
老支书就是认定了这个理儿:“当官的不沾群众的利益,群众就不会有意见。沾了群众利益,早晚会弄个身败名裂。”
老支书文化不高,却总爱说起“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名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不沾群众的好处,把财富还给群众,群众就会团结起来,就会得到群众拥护的道理。
“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李官屯村是个几辈人都生活在这里的自然村落,房屋盖得不规则,道路又多又乱,路的高低宽窄曲直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深近一米,下雨时排不出水。群众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好过的鸭绿江,难过的李官屯大泥塘。”
镇里要求净化、美化、亮化村里的环境,这先要从修路做起,村里没有钱,这路该怎么修呢?
那几天有人说老支书病了,其实他没有病,他是闷在家里想办法呢。
有人建议集资修道。老支书说,让大家出钱肯定不行。可是钱从哪来呢?老支书笑笑,带着几分神秘说道:“睁眼就有钱,闭眼就没钱。”弄得大家疑疑惑惑。
老支书主持召开了从村两委到村民代表的好几个会议,一致通过了招标修路的决定:要通过招标的形式,让承包商垫付资金来修路。
30多家承包商闻讯而至,个别承包商想打通其他承包商,独家承包,以抬高价格。老支书早有打算,他亮出了道路的具体要求:“2米深、遵化沙子、陡河水泥,价格谁低包给谁。”最后以每平方米49元的低价签订了合同。有人计算过,与承包商“顺标”的打算相比,村里要节省70多万元资金。
修建道路的一个多月里,老支书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会儿他是开路先锋,指挥着拆除私搭乱建的建筑物;一会儿他又成了工程监督员,不允许有丁点差错出现。老人家饱经风霜的脸颊晒得更黑了,花白的头发和胡子也变得更白了。
有三位妇女因为牵扯个人利益,躺在道上不让修路,工程一时无法进行。
老书记来了。他对第一位妇女说:“娶你来的时候,你婆家没房,是占用村里的地给你们盖的房。你现在不让修路,那就只好先把你们家的房子拆了再说……”
这位妇女自知理屈,无话可说,爬起来走了。
老支书又走到剩下的两位妇女跟前幽默地说道:“是你们自己起来,还是要我‘抱一抱’呢?”
两位妇女也尴尬地爬起来走了。
修路工程顺利进行,长6000米、面积2万平方米的23条高标准水泥路建成了,全村人别提多高兴了。
在有着57年党龄的老支书眼里,还真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住他。
1960年第一次当选村支书的时候,他还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那年月正是困难时期,村里的账上只剩下五毛钱。面对重重困难,他认识到:“一定要抓好经济,经济抓好了,群众自然就会拥护你。”他想方设法借来两万元钱,用这笔钱调动起全村人生产的积极性。又用村里的两挂胶轮马车拉脚挣钱,还上了借贷。当时李官屯就出了名。
1973年他第二次当村支书,面对着“种地的人还挨饿”的局面,他还是先抓生产,把当时村里的亩产量由330斤提高到550斤。还给村里买了拖拉机,办起了电汽焊加工厂。到1992年他主动卸任的时候,给村里留下了20多万元的积蓄。
老支书说起了当年一件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震后,有一次老支书见一家瓷厂的领导愁得吃不下睡不着,便问他遇到了什么困难。那位领导告诉他,厂里和美国订有骨质瓷生产合同,现在厂里恢复不了生产,要赔人家150万元违约金。老支书问明了恢复生产只要立起25米高的大烟囱就行,于是利用瓷厂提供的废旧油筒和钢板,三天之内就把大烟囱焊好并帮他们安装起来。生产恢复了, 150万元违约金的损失也避免了。
老支书说:“当干部的,要少吃饭,多费点思想。一躺下就睡觉,活就干不好。多用点心,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干工作总要有点创新才好”
每天凌晨四五点钟,老书记就要起来,给瘫在床上的老伴端屎倒尿,梳头洗脸,喂水喂饭。忙乎完这些,他就骑上自行车,绕着村里那23条水泥路转上一转。
他一边转,一边想着要抓紧再给村里做点什么事情。
从村北的老庄子文化大院隐约传来叫卖声。这个占地10亩的大院是由老支书倡议,镇里出资200多万元,村里组织人马建设起来的。如今每五天一个集日,下午和晚上人们在这里唱歌、跳舞……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路修好了,路灯安上了,村里家家户户都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再也没有人去上访了……
骑车走在整洁的水泥路上,老书记的心情很好。正是初秋时节,村子里许多人家门前都盛开着一丛丛鲜艳的花朵。许多人家都建起了高大漂亮的新房。
可是老书记并不满足,全村400户人家、1350口人牵挂在他的心上,他想着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下一步首先要把沼气池在家家户户建起来,生活就更方便,环境卫生也就更好了……
老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个春节,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和老党员都收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和红包。他还自掏腰包给李国仓等4户困难户也送上了慰问信和红包。
他的脑海里响起了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干工作总要有点创新才好。”
“这红包里的钱也要每年都有所增加才好啊。”他暗暗在心里鼓劲。
个子高高的老书记腰板依然挺直,粗硬的双手依然很有力量。淡淡的笑意始终挂在他那古铜色的脸上,那笑意充满自信,也充满力量。
行走在这升腾着勃勃生机的村子里,老书记心里很动情:“几十年来,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吃的喝的都出在这里,怎么能不多为这块土地做些贡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