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汉把小秫笛搬上大舞台
茶余饭后,康永常经常在自家小院里吹奏秫笛自娱自乐。
(李瑛 张淑香)
还未迈进康永常的农家小院,一阵洪亮圆润的乐曲声就飘出院门,过往行人纷纷驻足倾听。“老康演奏这小秫笛的技艺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怪不得人家都上电视了。”正在倾听演奏的李大妈说。
家住迁安市康官营村、今年69岁的康永常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农民艺术家,人称老康。老康原是首钢工人,自从1999年退休赋闲在家后,他就带头在村里成立了“精神文明宣传队”。表演需要乐器,康永常就想到了当地民间流行的用秫秸秆做的小笛子,琢磨起如何把它改造成能吹出更美乐曲的乐器。经过几年的反复实验,老康终于把这最普通不过的高粱秸杆变成了能演奏的乐器——秫笛。
“奥秘都在秫秸秆内部,秫笛上设有与本体等长的笛舌,笛舌的下方设有传音槽,本体上与传音槽相对的位置设有扩音槽,扩音槽与传音槽对应相通,演奏时用气流控制音量、音节,用舌头点击秫笛的堵头和侧边来控制节拍,用口含住传音槽的1/2或1/3,这种结构和吹奏方法能使演奏出的音乐圆润甜美,而且扩音效果好。另外,它可以与各种民族乐器一同演奏,是有乡土特色的原生态乐器,也是一种能信手拈来的民间乐器。”刚演奏完《十五的月亮》,拿着长8至10厘米、直径为8至10毫米的秫笛,老康兴致勃勃地讲解道。
老康介绍说,这种高粱笛出现于石器时代,以前被称作“箭杆鼻箅”,是乐器的祖先,但是后来没有被重视,只是当作玩具流传下来。
去年7月25日老康拿到了秫笛的国家专利。之后国内外十余家部门、公司纷纷来电、来函商讨该技术的转让或合作,但老康都没同意,他说要保护好它,还要继续改进,让小秫笛真正走向大舞台。 “如今,好几家电视台和网站都报道了我的秫笛,我还报名参加了《中国达人秀》和《非常6+1》节目,我还想把秫笛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把秫笛这项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康永常兴奋地说。
唐山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郭新明表示,“秫笛”是一种有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原生态乐器,来源于民间、娱乐于民间,个人可以为其申请“非遗”,但是最后的认定还需专家对其历史背景、传承轨迹等诸多方面进行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