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回120急救员
在我们的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严阵以待,随时赴命,行走于繁华的都市街头,在大街小巷不停地穿梭。他们的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使命就是与时间赛跑。他们就是市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昨天,记者走进市急救中心,与急救工作人员零距离接触,体验了这一岗位的艰辛。
上午9时,穿上白大褂,记者的体验正式开始。作为记者的师傅,市急救中心办公室主任李舜英首先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个特殊部门。市急救中心隶属于市卫生局,附设在工人医院,下设7个急救网络分站,分别由市中心区的联大附院、开滦医院、协和医院、人民医院、唐钢医院、二院、开平医院等7个医院急诊科担任。中心调度室120呼救电话面向全市开通,10部专用急救车和出诊人员随时待命,力争为急症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和最有效的治疗。中心以市中心区急、危、重症患者为院前急救服务范围,全天24小时应诊,年出诊总量12000人次。
接受完简短的培训,记者来到调度室。在静悄悄的调度室内,等待呼救电话响起,随时准备参与急救,记者心情紧张而急切。
9时10分,呼救电话骤响:“卫国路与北外环交叉口附近发生一起车祸,3人受伤。”记者刚想动,调度员已经拨通了联大附院急救分站的电话:“请快速出车到车祸现场。”李舜英告诉记者,急救中心要本着就急、就近、就能力、就需求的原则进行调诊,车祸现场离联大附院较近,所以请他们出诊比较合适。
9时18分,呼救电话再次响起:“建设路与荣华道交叉口一名老人突发心脏病。”“有任务,走!”随着出诊医生高雪飞的一声号召,记者和急救小组人员一路小跑冲向急救车。警灯闪起,急救车出发了。医生和护士行动匆忙,已经让记者感觉到急救工作的紧张。
一般情况下,一辆急救车内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出车司机。记者坐在了急救车的后面,发现急救车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小病房:中间放着一副担架,周围整齐地摆放着心电图、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急救设备,急救药品一应俱全。
约15分钟后,急救车到达事发地点,却不见患者。急救人员立即联系调度室,得知患者已经自行离开。“跑空车了!”护士陈瑞江无奈地说,“急救车白跑的情况倒是时有发生,不过没想到你们记者初次体验就遇上了。”
经历了这个小插曲,记者回到调度室继续值守。10时25分,呼救电话响起:“唐钢医院两名车祸伤患者急需转诊。”记者一下从凳子上跳了起来,奔向急救车。
10时45分,急救车到达唐钢医院。记者跟随着医生和护士来到患者所在地——急诊抢救室。出诊医生熊巨文详细了解了两名患者的病情及前期救治情况。两名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一名伤势较重,躺在担架上,身上多处外伤,另一名患者伤势较轻,可以自主行走。
患者家属签字后,记者和护士、家属一起将患者抬到了急救车上。医生坐在患者身旁,观察着患者的病情变化,紧急返回。11时15分,急救车返回工人医院后,记者下车,赶到车后门将患者抬下车,送往急诊处置室并办理了交接手续。短短十几分钟,汗水已经湿透了记者和护理人员的衣衫。
在与急救人员接触的几个小时内,记者看到了他们为了跟死神赛跑而付出的代价。他们24小时奔波在急救线上,一会儿是体力劳动者,充当担架工;一会儿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者,抢救病人。“无论多苦多累,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跟死神赛跑就要跑赢!”急救人员真挚地说。
12时许,记者离开,但急救中心的忙碌还在继续…… 李舜英 倪大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