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的苦与乐
体验记者:刘珲
培训师傅:唐山市盲聋哑学校教师王巧会
上岗时间:9月6日下午
记者(右)和哑语老师学习手语交流技巧。记者赵亮摄
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不辞辛苦,却并不指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功成名就。学生能够自理生活,能够找到一份让其在社会上生存的工作,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有人说他们从事的是“无花果”的职业,但他们却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辛苦工作并享受这个过程,他们就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在教师节来临前夕,我们走进唐山市盲聋哑学校,走近这些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们,体验他们的辛劳,也衷心祝愿天下可敬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今年40岁的王巧会从事特殊教育已经20年了。“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因为连一个简单的词他们都记不住而急躁,后来校长让我们蒙上眼睛听课,体验盲生的感觉;塞住耳朵只用眼睛‘听讲’,了解聋哑学生的感受。自己体验过了,知道这些孩子真的不容易,就不会着急了。”王巧会说。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懂得老师在讲些什么,像王老师一样,特教老师在备课或者讲课时都要特别费心。
下午的第一节课是高一(1)班的语文课,这个班10位学生都是聋哑人。上课铃响了,可学生们听不到,王老师用手语告诉孩子们“上课了”。“今天我们继续讲第一课《沁园春·雪》。”王老师一边说,一边打着手语,然后转身写下板书。读课文的环节,学生们很踊跃,被老师叫到的学生站起来面向其他同学用手语“读”,而其他同学则认真地看着他的动作。“正常的孩子可以一边听一边看书记忆,但他们不行。”王老师说,孩子们接受得慢,一堂课的内容他们能记住20%就非常不错了,所以要反复重复。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使用的“寓情于景”写作手法,王老师反复引导、利用课件、多次提问,一堂课下来,班里的10名学生都回答过问题,而且每个人都会得到老师的鼓励——竖起大拇指微笑着说“你真棒”。到下课的时候,王老师已经一身汗了。
稍事休息,王老师又笑容满面地走进了一年级的教室。“年龄大些的孩子还好,年纪小的大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也记不住老师的教导,这就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学习之外,老师还要兼顾孩子的生活,照顾学生的吃喝拉撒。比如教孩子上厕所,老师每天要重复许多遍,领着孩子到厕所门口,指着标志用手语告诉女孩子“这是女厕所,那边是男厕所,你是女孩子,只能进这边”。可是,即便进行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重复,有的孩子还是会走错。面对这些对这个世界似乎永远懵懂的孩子,特教老师能做的只能是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关爱他们,慢慢教会他们。
除了照顾学生们的吃喝拉撒,特教老师还必须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王老师说:“这些孩子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盲孩子即使危险就在眼前也看不到,聋哑孩子我们叫他根本听不见,所以我们这些老师要时刻注意他们的行动,保证所有学生都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
课间休息的时候,记者看到两个四五年级的孩子背着乐器手拉手走出教学楼,王老师告诉他们学校来了客人,两个孩子十分有礼貌地转向我们,鞠躬说:“阿姨好,叔叔好!”记者也向他们问好。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盲班的孩子,由于在学校的时间长了,环境熟悉,所以基本的生活、行动不用老师带领,他们自己就能完成。“他们应该是刚上完音乐课吧!”王老师介绍,孩子们的生活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乏味,学校为盲班的孩子开设了音乐课,许多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乐器学习;为聋哑班的孩子开设了律动课,老师通过木地板的震动让孩子感受韵律,很多聋哑学生舞跳得非常好。课余时间,老师们还经常带着孩子们外出做好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辛苦,但看到孩子们能逐渐融入社会,和正常人进行交流,老师们就很开心。
“许多残疾的孩子有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不敢接触外面的世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与外界交流的能力,让他们离社会近些再近些!”王老师说,已经毕业的学生经常给她发短信或者通过QQ联系,“孩子们有的考上大学了,有的找到了工作,还有自己创业的,看着他们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我们当老师的特别高兴。”
虽然有人称特教事业是“无花果”,但特教老师们依然喜欢并坚守这份职业。“我教的学生昨天不吃饭,今天愿意吃了;他不用再请人照顾,能够独立生活了,他能够胜任一份简单的工作了……看到他们的进步,我就很快乐,就很有成就感。这种快乐并不亚于看着学生考上大学,自己桃李满天下。”王巧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