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久:巧手雕出“动物世界”
图为孟祥久作品《刚出壳的小鸡》。
图为孟祥久作品《蝉》。
(胡淋泊)
他是一个农民,他有一双粗大的手,却在一块块普通的原石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动物,组成了令人惊叹的“动物世界”,100多件“俏色石雕”见证了他的坚韧与执着。他在劳作之余不断向“玉雕大师”的艺术梦想冲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今年5月,他受邀代表河北省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他就是唐山迁安张官营村农民孟祥久。
迷上“俏色石雕”
孟祥久今年42岁,是一名普通农民,从小他就喜欢画画,那时没有人教,就自己照着书上的图案,画了一遍又一遍,从来不会感到厌烦。初中毕业后,孟祥久专门到正定一家美术学校学习,后来到首钢当美工,一干就是8年,也正是这8年,使他与雕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孟祥久意外地被解放军第二炮兵培训中心“环绿艺苑”看中,从此真正踏上了艺术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送他一块巴林石,那丰富的色彩和润滑的质地,深深地吸引了孟祥久,从此,他逐渐走上了探索“俏色石雕”的新路。“俏色石雕”是利用石头本身的纹理、天然颜色,加以精巧布局,雕琢成不同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多年来,孟祥久借石头本身的天然色彩,经选石、构思,创作时善于利用石之形态、色彩、纹理、斑皱、光泽乃至裂隙等,雕琢成一件件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以刀为“犁”苦耕耘
艺术源于生活,孟祥久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专心观察动物,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神态都深深地记在脑海中。为了雕好动物,孟祥久把青蛙、乌龟甚至是蛇养在屋里,每天仔细观察。他不大的屋里俨然成了一个“动物世界”。
最难的是“相石”。大自然丰富多彩,巴林石更是千差万别,找准创作对象和石头的结合点是最费心思、最让人头疼的事。“每次创作之前,要反复琢磨,绞尽脑汁,常常让人吃不香、睡不着。”孟祥久说。
在石头上雕刻需要的是巧思,更需要耐力。多年来,孟祥久不知刻坏了多少把刻刀,2005年朋友给他特制的30公分长的钢质刻刀,他磨去了一半。
刀法自然刻出“动物世界”
一只破壳而出的小鸟,黄黄的嘴角,细嫩泛红的身体,旁边还有刚刚破开的蛋壳,让人感受到新生的力量和神秘。不同颜色的应用,纤毫毕现的精细手法,让人赞叹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刀法。这是孟祥久的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他众多作品的一个缩影。
农村是小动物的天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孟祥久与这些小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蜗牛、蟾蜍、蝉、蛇、瓢虫,这些小动物成为孟祥久最熟悉的题材,惟妙惟肖的动物雕刻成为孟祥久作品的最大特色。
孟祥久在大量借鉴先人雕刻技法、用心品味大师作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孟祥久发现,以小动物为主要创作对象的雕刻家并不多,而这正是自己的专长,他决心把在玉石上雕刻动物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从雕刻技艺上来说,孟祥久以“刀法自然”为最高追求,用独特的手法来反映动物的肌理、质感,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就像在石头上做立体“工笔画”。
艰辛的付出结出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孟祥久的石雕作品先后获得天津市民间艺术展一等奖、北京市第七届“雕刻精品展”金奖和唐山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展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