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一样的年,不一样的年味儿
专稿 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等于过完了。但是,在曹妃甸,年的话题似乎还在继续……
曹妃甸既有工业区又有农垦农场,工业区有世界一流的企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农场有广袤的稻田和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庄户。正是这特殊的人文构成赋予了曹妃甸特殊的年味儿。
年轻人:
同学会、抢红包、挨父母“骂”
“同学会、抢红包、挨父母‘骂’”,曹妃甸的年轻人在网络上用这3个词总结过年在家“享受”的事情。
过年期间,年轻人最爱和同学在一起。大批在外学习的大学生的回流,特别是出国留学的孩子将“外面的世界”带回了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时常会迸出思想的火花。因此,曹妃甸的年轻人有了世界的眼光。在新加坡留学的小刘说:“国外大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都有个人爱好发展的空间。”曹妃甸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世界。
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今年“发红包、抢红包”也成了曹妃甸新的年俗。“过年的时候,同学群、朋友群和同事群天天被红包轰炸,大家都在玩发红包接龙。”在首钢工作的刘杰说,今年春节长假7天,在群里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该谁发了”“准备抢啦”。看电影也成为曹妃甸年轻人过年期间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在曹妃甸和年轻人聊天,没聊几句就会拐到电影上,《美人鱼》你看了吗?《功夫熊猫》怎么样?这些全是年轻人的话题。
至于对挨父母“骂”,在网友的吐槽中,挨骂的理由林林总总,大到学习、工作、谈朋友,小到关门、刷碗、玩手机,但这“骂”的背后是父母不善表达的深深的爱。网友“隐市”就表示理解:“父母其实是把自己积攒了一年的关心和唠叨集中在春节期间倾诉,就让他们好好地说吧。”
老庄户:
爆竹声少了一大半儿
猴年春节,很多曹妃甸的老庄户都感觉到放鞭炮的人明显减少。曹妃甸民俗专家李连君对记者说:“今年过年最大的感受是放鞭炮的少了,跟以往比差不多少了一大半儿。放鞭炮的高潮除了除夕当晚、初一早上,就是初五、十五傍晚,其他时间,鞭炮声只是零星出现。”在首钢京唐公司上班的刘永安从唐山举家“移民”到了工业区,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一直都在宣传环保,过年观念渐渐变了,大家今年鞭炮都买得少了,意思一下就行了。”
在曹妃甸,以燃放烟花爆竹增添年味儿的传统习惯,正在被多种多样新观念替代。
农工:
追求精神的满足
正月十二,记者来到一农场,一场由居民自发组织的秧歌汇演正在农垦文化广场进行。铿锵的锣鼓声中,秧歌、腰鼓、军鼓等颇具冀东特色的节目,赢得居民阵阵掌声。一农场文化中心主任秦彩艳说:“如今,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春节不再像以往那样围着酒桌、饭桌、牌桌,而是更加追求精神的满足。”
据了解,这次秧歌汇演只是一农场节日期间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在春节前夕,农场组织的以象棋、跳棋为主的职工趣味运动会吸引了不少高手参赛;正月初三,隆合村的秧歌拉开了全场秧歌的序幕。特别是该场永丰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连续三年组织了“百姓春晚”,受到十里八村居民的欢迎。他们的“百姓春晚”还走出农场到周边场镇参加巡演,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记者 黄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