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唐正当时
——我市咬定“四个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综述
本报记者刘鸿远
开栏的话
为激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热情,推动唐山转型升级、再创辉煌,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5年度开始,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年度“十大亮点”工作评选活动。前不久,通过组织申报、归纳梳理、专题研究,“四个干”抓落实机制推动全市形成实干之风、曹妃甸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之一、世园会重点工程基本建成等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亮点”工作。本报从今天起,特推出“2015年度‘十大亮点’工作巡礼”专栏,全面报道“十大亮点”工作成效及新的进展,以进一步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敬请关注。
专稿 实干兴唐,正当其时。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到我市视察,殷殷希望唐山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努力建成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建成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三个努力建成”是解决唐山存在问题、再创唐山辉煌的光明大道,给了唐山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金钥匙”。
实现“三个努力建成”奋斗目标,建设靓丽、繁华、宜居、和谐的沿海强市,关键在落实,必须要苦干实干。和着“三严三实”的铿锵节拍,唐山大地上正在奏响着时代最强音——实干兴唐!“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条分缕析、环环紧扣的“四个干”机制,让实干兴唐这一主旋律激扬高亢、声动四方!
《干部干事档案》的正向激励,《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约谈办法》的约束督导,与“四个干”机制完美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体系,构筑了一体两翼、独具特色、推进落实的“唐山模式”,为实干兴唐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源泉。
找准“落脚点”用好“金钥匙”
用好“金钥匙”,完成“三个努力建成”的奋斗目标,是唐山全体人民必须参与的一次大考,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求解的一道大题。
在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市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河北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有如风生水起、春潮拍岸;另一方面,“一吨钢坯价格下跌近三分之二,铁精粉价格下跌将近六成,水泥、焦炭等产品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跌……”
在机遇与挑战的纠结中,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秉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积极行动,抓大事要事,抓重点突破,其用心也专,其出力也勤,但是,工作千头万绪,到头来往往是事倍功半。究其根本,除有个别党员干部“为官不为”“庸政懒政”外,就是在工作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抓落实机制——在工作中虽指出了“干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干”;明确了“谁来干”,又没有界定“什么时间干成”,结果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一套科学的推进落实机制,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怕问题,更不回避问题,关键是要把问题看清、摸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焦彦龙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2014年12月2日,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了《关于建立“四个干”抓落实机制的实施意见》:
——“干什么”,把各项目标任务一项一项列出来;
——“怎么干”,研究落实目标任务的工作思路和解决的措施办法;
——“谁来干”,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
——“什么时间干成”,明确完成的时限,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把大事要事干成干好。
其中,“干什么”是前提,“怎么干”是核心,“谁来干”是主体,“什么时间干成”是保证,一环扣一环,成为一个科学完整的工作机制“链条”。核心是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要义是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握趋势、运用规律,学会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难题、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焦彦龙概括说:“我们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注重健全制度机制,重点以‘四个干’抓落实机制为具体抓手,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为党尽责、为民造福,集中精力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牵住“牛鼻子”啃下“硬骨头”
“全盘抓落实只能使落实停留在表面,必须要通过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把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才能真正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焦彦龙指出。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焦彦龙——首钢二期项目;市委副书记、市长丁绣峰——唐车公司……”透过一张市领导分包帮扶和推动成长型企业发展名单可以看到,我市把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立市之本,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做起,从实处着眼,由项目入手,紧紧牵住了全局工作的“牛鼻子”。
2015年10月13日,在市政府召开的省考核指标汇报及第三季度项目总结测评会议上,记者发现,会议改变了以往部门汇报的形式,直接由各位副市长汇报,县区也没有准备书面材料,而是由市政府督查室逐个项目看进度、拍照片进行核实,做成PPT幻灯片整体展示,真正把各县(市)区项目建设的情况从“表格上”转化到了“图片上”。
“采用新的形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市政府领导在抓落实、抓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既当‘指挥员’,又做‘主攻手’。同时,用图片展示项目,数据详实、形象直观,不仅能督促各县(市)区重视项目、抓好项目,也是让更多市直部门了解项目、支持项目。”市委副书记、市长丁绣峰点出其中要义。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河北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等机遇,市委在2015年“四个干”运行图中,明确要重点完成发展沿海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等10方面、38个目标任务、125项具体工作内容。重点任务落实到每一级班子、每一名干部肩上,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市四大班子成员将各项重点工作一一分包到人,逐项推进,确保如期完成;对分管的部门,他们要督促指导其列出任务清单,责任到人,一项项落实。从市领导到区县乡,各级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责任清单和完成时限表,真正做到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压力在肩,责任在心。南湖管委会主任张文明说,“四个干”把责任分解的清清楚楚,自己经常为任务进度彻夜难眠。他每天巡查两遍建设工地,风雨无阻,下班前半小时还要召开项目进度调度会。主动谋划、破解难题已成为习惯。
“为官不为”“庸政懒政”,是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进取精神的表现,是阻碍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我市根据“四个干”的要求,为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建立起“干事档案”,树立“以担当论英雄,以实绩定进退”的鲜明导向,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干事档案”分三部分:一是按“谋事”“干事”“成事”三阶段,逐项记录干部承担的重点任务。二是实施全程考核:谋事阶段看担当,干事阶段看进展,成事阶段看成效。三是将干事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调整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既“论功行赏”,又“按条追责”,让先进者满意、落后者服气。市委将干部干事业绩与选拔任用紧密挂钩,“选实绩突出人,干攻坚克难事”。市委组织部建立了《实绩突出领导干部台账》,对在实干兴唐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登记造册。在干部选任的动议阶段,对实绩突出干部的干事档案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年度考评、平时考评、巡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研判,遴选那些“干净、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作出突出成绩、在改革创新中创造突出“亮点”的干部,作为干部选任初始提名人选,结合班子建设需要予以提拔使用。
“干事档案”改变了过去转型发展中部分干部“走着看”“慢慢干”的状况。乐亭县委书记王东群对此深有感触:“原来是‘坐在家里等项目’,现在是‘全国各地跑项目’;原来项目审批‘马拉松’,现在服务项目‘马上办’。”
2015年10月10日,针对少数班子和干部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落实不力的现状,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约谈办法(试行)》,率先在全省推出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约谈制度。
“建立约谈制度,就是要让干事与不干事不一样,干成事与干不成事不一样。”约谈事项主要包括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阶段性工作推进落实不力且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持续负增长,落实“八项规定”不力,存在“四风”方面严重问题,不能按时完成过剩产能化解、控煤减煤任务,大气环境质量排名靠后等10种具体情形,内容涵盖经济、民生、环保、党建、稳定等多个方面。为增强约谈的约束力,强化约谈效果,约谈后还将形成“约谈备忘录”,被约谈对象要按照约谈要求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间表,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会同有关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检查评估。对约谈态度消极、整改不力者,按规定追究责任,并视情况对班子进行组织调整。
24天后的11月3日,因开平区在2015年第三季度重点项目测评中排名倒数第一、第三季度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市排名倒数第一,市政府约谈开平区政府。这是市委、市政府《约谈办法》出台后首次组织实施,一石激起千层浪。
以“干事档案”促干部自我加压、为官有为;靠约谈制度对不作为、慢作为现象及时发现、限期整改,“四个干”抓落实机制在运行操作中形成一个完整“链条”,把干、用、惩三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以狠抓落实的“唐山模式”开创了唐山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绷紧“传动链”开启“倍增器”
“迁出北京,选好新址,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次发展机遇。”北京仟兆峰石材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杨孟杰介绍说,公司在北京拥有厂房5000平方米,年产值1亿多元。迁到海港经济开发区后,用地规模将达13000多平方米,产值预计达到5亿多元。“这里的投资环境和政府的办事效率,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海港经济开发区向全区近千名机关干部发放了《2015年“四个干”手册》,把要干成的事逐条列出并在一定范围公示,“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一目了然。作为唐山的一个缩影,海港开发区得益于“四个干”机制带来的政府效能提升和干部作风转变。全区干部群众自觉地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形成了奋发有为、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过去的一年,我市依托“四个干”抓落实机制,强化目标导向、明确职责分工、完善考核体系,使每个人都成为实干兴唐“传动链”的关键一环,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激励全市上下奋发有为,进一步开启了唐山转型升级、再创辉煌的“倍增器”。
——各项经济指标在经济下行中实现逆势增长。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值完成139.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全市经济实现了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以新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大步伐。2015年全年实施亿元以上调结构项目953个,项目集中开工成为常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个和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58家,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成效斐然。我市把承接产业转移摆在突出位置,谋划实施亿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292项,累计完成投资800亿元。京津两大示范区合作共建扎实推进,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签约北京项目75个,开工45个、总投资1376亿元,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正式启动,协同发展成为推动唐山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推动沿海增长极“热”起来、“火”起来。借力京津加速临港产业聚集,以曹妃甸、海港开发区为龙头的沿海一线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投资者关注度大为提升。曹妃甸石化产业基地、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一批产业园区快速发展,沿海板块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07个、累计完成投资1089亿元。2015年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9亿吨,集装箱152万标箱,增长37%。有史以来第一艘40万吨级货船驶入渤海湾,停靠在曹妃甸港区。张唐铁路全线通车,港口腹地得到拓展,唐山正在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坚持“三城联动”开启城市发展新篇章。我市统筹抓好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中心城区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基础设施,世园会会址建设全面提速,唐古快速路、老205国道全线贯通,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涌现出天元、福地、高科等一批税收“千万元楼”。高新区等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44亿元,成为城市经济的第一支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经济新活力。我市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审批、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实施工商登记“三证合一”;曹妃甸区实现“一个公章审批”;海港开发区和乐亭县实行重点项目“全程代办”和“五日审批”。2015年全年新增市场主体7.4万户、中小微企业1.3万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020家,7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21个、增长17.2%。
——“唐山蓝”见证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治理雾霾天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我市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进环保治理专项行动,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增加23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减少30天,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率达到15.8%。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步入新常态,唐山,正以“四个干”抓落实机制为抓手,朝着“三个努力建成”的奋斗目标,在建设靓丽、繁华、宜居、和谐的沿海强市,加快转型升级、再创辉煌的道路上步伐铿锵、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