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爱华)俗话说“春困秋乏”,就是春秋的天气容易使人感到困倦和疲乏。唐山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中医师谢富明介绍,其实这并不是生病的表现,而是人体随着气温逐渐暖和,毛细血管和毛孔舒张,血液供应需求增加,因而大脑的氧气供应却相应减少,大脑缺氧的适应性微调生理过程,故而出现懒洋洋、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表现,也就是人体随季节气候的变化的一种自然反应,即中医所说的“天人相应”。
那么怎么来解决春困现象和预防疾病?
首先的调整作息时间。注意清晨早起,穿一些宽松的衣服,放松形体,信步漫行,呼吸新鲜空气,做一些轻松欢快的活动,或做一些动作轻柔舒缓的体育活动项目,活动关节,舒展肢体,宣通郁滞,疏通气血,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同时根据冷暖勤加减衣物,禁止并避免受风和做一些剧烈的运动,因为风为春季的主气,如太过或不及,即为风邪,“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兼寒邪未退完全,风寒之邪相合,容易损伤阳气,同时剧烈的运动不仅不能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反而因为阴液的丢失,而导致阳气的耗损。故《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夜卧早起,广布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其次注意精神调节。保持松快和愉悦的心态,精神振奋,保持人体气机的流畅,力戒暴怒抑郁。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肝与春气相通,是因为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一派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而在人体之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与人体的精神调节有密切关系,为“阴中之少阳”,故肝气与春气相通,《黄帝内经·诊要经中论》说:“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因此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多方面都必须春气的升发和肝胆之气的畅达之性。
注意饮食调摄。饮食要清淡,姜、葱、蒜、韭菜等辛温之品适量食用,因为辛温之品有助于阳气的升发,但是不能升发太过。多进食绿叶类的蔬菜,尤其菠菜、芹菜、菜头、豌豆巅、萝卜等。因为在中医中认为绿色、青色属肝属木,其性升发,顺应春气。禁止多食一些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脾胃受损,中焦气机失畅,影响肝胆之气的升发。
谢富明提醒,每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体质,阳气的盛衰,遵循、顺从自然规律,兼顾饮食、运动、心态、生活习惯、气候、环境等因素,坚持有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使五脏安康,五伦有序,自然会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