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翼增:红色故事讲不完
(本报记者 施疑)
“在欢庆新中国60华诞之际,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让我们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中国缔造者、开国元勋和无数革命先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怀念。没有他们的丰功伟绩和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不是英雄事迹报告,而是李翼增老人在孙辈婚礼上的致辞。
今年73岁的李翼增,是我市商务局退休干部。这天的婚礼,李翼增对新婚小夫妻的寄语还有两段名言,一段是毛泽东著名的“青年人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段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勉励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力争上游,多为社会作贡献。
李翼增的致辞让在场所有人听得入神,随后,鸦雀无声的婚礼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0后”的小夫妻感谢他为婚礼增加了特殊的意义,在场的中老年宾客感谢他带领大家重温在那火红的年代激励过无数青年的语录,婚庆主持人也表示今后主持婚礼也要增加类似内容。
婚礼前不久,李翼增在报纸上看到乌克兰的年轻人结婚,都要到烈士墓敬献花篮,所以也想到利用婚礼这个特殊时刻,对孙辈进行思想教育和鼓励。
不仅对自家的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李翼增还把自己青春岁月的真实经历写成红色故事,向我市及石家庄、北京等地的媒体投稿,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真实的历史,受到教育。
李翼增是上世纪60年代初外交学院的大学生。“我的中学、大学都是在北京上的,那时经常有名人到学校作报告,谢觉哉、吴运铎的报告我都听过。还有学校组织的形势教育、学习《毛选》、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等活动,都让我备感震撼和振奋。那时,‘为祖国而学习’是教室贴的标语,我每天读着标语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李翼增忘不了,1960年他在外交学院就读期间,有一天,学院院长陈毅给学生们作报告,当讲到“听说你们搞运动,外语成绩下降”时,喜欢戴墨镜的陈毅摘下眼镜,气愤地用四川方言嚷道:“我向你们提出强烈的抗议!”随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们今天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呀!我要求你们每个人,都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人才!”李翼增从此立志“一定要当个好样的”,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他各科成绩都是优,毕业后被分配到总参谋部工作。
谈到写红色故事的初衷,李翼增说:“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压力大,放松的方式就是上网、打游戏,思想教育欠缺。现在生活好了,环境变了,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伟大精神应该传承下去。胸怀理想,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应该依然是年轻人的时尚。”李翼增的记忆力非常好,虽年逾古稀,几十年前的事仍记得一清二楚,“要是不写出来就可惜了。”
李翼增患有严重的哮喘,经常需要输液治疗。身体好的时候,他就抓紧写作,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如果不及时写出来,睡觉都不踏实。”为了不影响老伴儿休息,他经常半夜跑到卫生间,坐着小板凳,餐椅当桌子,在浴霸的照明中一字一句地写。每当写完一篇,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近几年,李翼增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永志不忘的情谊》,讲述中学时代与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书信往来的故事;发表了《一张寓意深远的明信片及其背后的故事》,讲述他与出生在革命家庭的同学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故事;发表了《外交也是前线》,讲述他毕业后被分配到总参谋部,对备战值勤感到紧张、害怕,外交学院的老同学写信鼓励他成为坚强的革命者的故事……他还到电台录制节目,以姐姐、姐夫扎根新疆的真实经历,鼓励青年投身西部大开发,为建设边疆、振兴中华作贡献。
李翼增孜孜不倦的教诲,深受读者的欢迎和感激。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最近,市委书记王雪峰看了他给市领导的信及相关材料后作出了批示,代表市委对他“年过七十,仍关注青少年教育”的行动表示感谢。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这让李翼增备受鼓舞。最近,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他又以“党的光辉照我心”为主题构思了三篇文章,准备抓紧时间写出来奉献给读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李翼增已退休十余年,但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点燃的革命火种从未熄灭,不但照亮了他的人生历程,也照亮着他的家人和他所关注的青少年一代。李翼增的红色故事讲不完,我们的事业正是有了千千万万李翼增这样的人才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