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纠纷数量攀升
消费者维权面临“三难”
近年来,我市汽车市场异常火爆,而随着私家车的旺销,汽车消费维权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记者日前从市工商局了解到,截至3月10日,12315指挥中心今年已接到汽车类申诉、举报、咨询58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其中,汽车质量问题成为投诉热点,而举证难、鉴定难、退换难成为挡在消费者维权路上的“三座大山”。
质量问题成为投诉热点
2010年全年,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共接到汽车类申诉、举报、咨询447件,内容主要涉及汽车质量、售后维修与服务、购车合同等,其中,新车质量投诉占比较大。
2010年4月,市民王某在我市某汽贸公司购买了一部新车,仅跑了70公里,就发现汽车发动机有两个缸不工作,且险些着火;同年6月,市民张女士购车第二天,车辆变速箱出现异响,经检验是变速箱存在质量问题。在这两起投诉中,消费者均要求更换新车,而销售商只答应进行维修及更换部件,后经消协调解双方才达成一致。
据市消协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关于汽车的“三包”规定,车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商家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导致消费纠纷的产生。
消费者维权面临“三难”
在汽车消费纠纷增多的同时,汽车消费维权难问题也日益突出。市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马超指出,目前购车人维权主要面临三大难题——取证难、鉴定难、退换难。
马主任说,汽车产品科技含量高、结构复杂,使得产品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在购车前很难发现车辆存在的瑕疵,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又很难证明问题是“后天”故障,还是“先天”缺陷,一些不良厂商就经常以消费者操作不当、正常损耗等为由推卸产品责任。
在遇到汽车质量问题纠纷时,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消费者只有将“问题车”送往专门的机动车质量检验鉴定部门做鉴定,才能获得相应证据,目前国内具备鉴定资格的机构只有几家,且检测费用动辄过万,面对高昂的维权成本,大多数消费者都选择了放弃。
此外,汽车作为特殊的大件商品,本身价值较高,交易时产生的附加费用较为复杂,导致商品退换困难。汽车“三包”规定迟迟未能出台,法律界定的模糊也使得不良商家有空子可钻。一旦出现问题,汽车经销商、厂商、维修厂往往互相推诿、来回“踢皮球”,使得车主劳心费力,维权无果而终。
“三项注意”避免消费纠纷
在汽车“三包”规定迟迟未能出台的现实下,怎样才能避免消费纠纷,做个聪明、理性的消费者呢?市消协工作人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购车前做好必要准备。消费者在购车前要多了解销售商的经营资质和诚信度,选择信誉好的商家,才能保证所购车辆符合厂家的质量标准,不要因为贪图便宜选择非正规的经销渠道,以免买到“改装车”或“问题车”。
提车时仔细检查车辆。购车人在提车时要仔细对汽车的外观、内饰、配置、重要部件的性能等逐项进行验收,仔细检查车漆颜色是否一致,车体是否存在划伤,底盘是否有磕碰,部件是否有维修、改装的痕迹,检查附件和工具包是否齐全等,确保没有问题后再签字接收,以免签收离店后才发现问题,责任无法认定,给维权带来麻烦。
认真了解售后服务承诺。目前汽车行业没有统一的售后服务标准,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保修范围和保修年限。消费者在签订购车合同时要仔细了解厂家、经销商的售后服务承诺,对于模糊不清的条款详加询问,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要认真与经销商签订书面合同,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利。
消协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在购车后如果遇到侵权纠纷,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通过与经营者协商、请求消费者组织调解、向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这5条途径解决纠纷,以理性的方式依法维权。 胡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