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关注家庭寄养:唐山10年炼就1户寄养家庭
发布时间:2011/4/6 8:17:08 | 人感兴趣

  燕赵都市报记者静冬文/图

  10年前,五个来自唐山综合福利院的孤儿同时“降临”到一个新家,他们与一对年轻夫妇(有个一周岁的儿子)组成了个八口的特殊家庭———河北省首个寄养家庭。10年来,五个孤儿生活在这个有爸爸有妈妈有弟弟的家里,温馨而幸福。如今,“老大”已护校毕业参加工作,“老二”已考上省会某所大学。其他几个孩子也都在校读书。

  然而,这种助孤模式在当地却始终没有得到规模上的进一步扩大。日前,记者走近了这个已经打磨了十年的家庭寄养“标本”。

  八口人的“大家庭”

  阳春三月,唐山市高新区龙泉北里新景楼3单元601。

  舒适、随意而温暖,这是河北省首个寄养家庭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我们家的餐桌比一般家庭的都大,至少得够八口人坐才行。”主人王怀民和妻子王建宏,热情地给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大家庭”。

  与干净整齐的客厅相对的是两间卧室,右边的属于四个女孩,左边的属于两个弟弟。女孩子们的卧室被褥叠放整齐,床头摆放着几个大小不一的布娃娃,旁边则是既美观又实用的楼梯形衣橱。与姐姐们略显“文静”的卧室相对比,两个男孩的卧室摆设则“阳刚”很多,床头柜上摆放着变形金刚玩具模型,两张床之间的书桌上是热心人送来的一台电脑。

  虽说住房面积挺宽裕,但是这么多孩子还是让房间显得满满的。这个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是一张1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王怀民夫妇每人抱着一个小男孩,紧挨着他们的是四个漂亮的女孩。

  “这是刚组建这个‘大家庭’时的合影,一晃10年啦,孩子们都长大了。”王怀民望着照片,感慨着过往时光也憧憬着未来。“大女儿已经上班了,二女儿到石家庄上大学了,几个小家伙也都在上小学或中学,在家的时间少多啦。”

  10年前,身为唐山市综合福利院职工的王怀民,听说福利院要探索着搞家庭寄养模式,但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而自己恰好符合条件:大专以上毕业,家中有孩子,人品好,靠得住。于是平素就喜欢孩子的他毅然提出申请,善良的妻子王建宏毫不犹豫地支持了丈夫的决定。

  就在王怀民王建宏夫妇的儿子小王泽满周岁的那一天,2001年9月28日,家里迎来了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13岁的龚小雪、12岁的唐敏、8岁的唐诗、7岁的唐娜、2岁的唐凯。一共八口,成立了河北省第一个寄养家庭。

  原本安静祥和的三口之家忽然多出五人,这是王怀民夫妇之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为了让这些孩子有家的感觉,一进家门,王怀民就让这些孩子统一改口叫“爸、妈”了。“那时,我和爱人已经结婚两年,自己的儿子刚刚一周岁。突然这么多孩子喊爸妈,我们还挺不适应,孩子们倒是适应得很快。也许是他们太渴望‘回归家庭’了!” 在这个大家庭里,六个孩子,除了大女儿龚小雪因已办理了身份证而没有改名,王怀民夫妇为其余五个孩子都取了新名,而且也按照中国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取名的风俗,名字中间都带个“一”字。

  “孩子们都属于‘一’字辈儿的,为了给他们几个取名,我翻了好几本书,字典,还有取名专用的书!”漫言细语的王建宏深情地说,“他们都是我最亲的家人。”

  10年来,王怀民夫妇俩的孩子没有得到任何偏爱,问起父母更喜欢谁时,孩子们都会手指着自己。

  六个孩子的“家长”

  对于当初的选择,虽说夫妇俩早就做好了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但当接踵而至的难题摆在他们面前时,还是让他们有些吃不消。

  “因为刚来的时候最小的唐凯才2岁,而且家里原本就还有个1岁的儿子,一把屎一把尿的,两个小家伙要一起养。最糟糕的是,这个发烧了,那个也发烧了,常常累得我们两口子焦头烂额。”王怀民坦言,做这么多孩子的父母,肩上的担子着实是不轻。

  由于四个女儿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系统的学前及小学教育,加之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刚送到学校时成绩都不理想。王怀民夫妇在生活上尽力照顾的同时,对四个女儿的学习也丝毫不敢放松。多年来,在家里辅导孩子成了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王泽,王怀民没有一点优待。在他看来,也许给其他孩子的爱分散了对自己孩子的注意,但他认为姐姐弟弟们的到来,给儿子带来更多的是好的教育。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儿子却从小懂得了关爱和分享。

  “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我们夫妇二人一直让唐凯和王泽住在一间屋内。不是为别的,就怕这些孩子在家过着不舒服。”王怀民说,直到现在,儿子王泽都以为他的这些哥哥姐姐同是父母所生。

  在生活起居上,王怀仁夫妇给予了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和普通孩子一样应该拥有的父爱和母爱。但当说到自己亲生儿子时,王怀民夫妇还是显得有些愧疚。

  “我们自己这个小孩,当时一周岁正吃奶,又白又胖的,但老五唐凯来时已两周半却跟一周的差不多,没到给孩子喂奶的时候我就也让他吃点。后来太累了,一狠心把奶都给断了。”妻子王建宏不无遗憾地说。

  当时王怀民夫妇两人工资加到一起是760块钱,尽管寄养过来的孩子生活费医药费有福利院给负责,但是他们还是感到“吃紧”。据了解,这些寄养孤儿的上学的费用是由福利院实报实销,生活费为每人每月300元,直到2010年才提高长到了500元。

  “这么多年抚养这5个孤儿,有节余么?还是搭钱?”采访中,记者试探着问王怀民。 “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有算过这账。有些事情,是不能计算的。你比方说老六要吃雪糕,老五老四也会跟着说要,孩子嘛,你说给他买能不给他买吗?”王怀民说,他当初做出这个决定时压根就没考虑过得失。记者看到,王家除了孩子们必须的生活用品,洗衣机和老式电视,几乎没有其他高档一点的家当。

  为了贴补些家用,喜欢摄影的王怀民在工作之余,近几年还经常外出揽些拍摄或录像的活儿。

  十年浇灌终结果实

  在“家”的融融爱意包围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2010年5月,大女儿龚小雪顺利从廊坊卫校毕业。最值得庆幸的是,6月高考,二女儿唐敏考了445分,超越了三本线。

  “这是二十多年来从福利院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我的理想是,把六个孩子都要培养成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或博士。”话里话外,记者能强烈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学习已成了王怀民的骄傲。

  “现在大女儿已找到工作,在医院当护士,而且她还准备继续深造学习。二女儿在石家庄上传媒大学,在大学里可积极了,各种活动都参加。”王怀民欣慰的说,这两年他的八口之家喜讯不断。老三老四也初中毕业了,两个儿子分别在读小学五六年级。

  几个孩子在王怀民夫妇的呵护下,不仅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唐敏最近几年复查当中,没有查出任何异常。当年因患有罗圈腿被遗弃的三女儿,如今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看不出丝毫病态。

  每到周末,家中就欢声笑语不断,两个小一点的男孩子满屋子追跑打闹,嬉戏玩耍。正上高中唐诗和唐娜会不停地说些学校的趣闻,不时又会凑过来和妈妈撒撒娇,大女儿下班回家会体贴地帮“父母”做家务,边干活边说笑。这一切,让王怀民夫妇感到所有劳累和付出都值得。

  “都说女儿是妈的贴心小棉袄,我可是有四件啊!”妻子王建宏幸福地说。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对于“父母”也多了份感恩。如今,已经上班的大女儿龚小雪,每发下来工资都不忘给“父母”进孝心。王怀民夫妇从不过生日,一般都是他们记着孩子们的生日。可去年王建宏的生日时,大女儿悄悄地买来一个大蛋糕,当她和三女儿、四女儿唱着生日快乐歌把蛋糕突然端到面前,王建宏不禁淌下了幸福的眼泪。

  子女们的大事小事,作为父母都得牵挂。23岁的小雪谈恋爱了,王怀民夫妇怕女儿“吃亏”,托人“调查”小伙子的为人,帮她寻找属于她的真爱。二女儿个子长到了一米七三,知道“要美”了,夫妇俩自己掏钱给买衣服,其他孩子长的也快,怕孩子们营养跟不上,夫妇俩掏钱买肉给他们补,但夫妇俩自己却穿得很简朴。

  10年来,六个孩子叽叽喳喳的喊着爸爸妈妈,欢笑声在家中环绕,没有人能分清哪个孩子是这对夫妇亲生的;10年来,五个来自唐山综合福利院的孤儿,生活在一个有爸爸有妈妈有弟弟的家里,温馨而幸福;爱的滋润,让这个家充满了快乐与温馨。

  永远营造“家”的氛围

  也许是在福利院做过辅导老师的缘故,王怀民能深切体会到福利院的孩子对家的渴望,对亲情的企盼。组建我省第一个寄养家庭后,除了工作和照顾孩子外,王怀民还按福利院要求,抽空自修教育心理学。以帮助孩子们克服孤僻、自卑的心理,逐渐把孩子抚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在全省首开先河———让孤儿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我们福利院的有益尝试。希望借此改变这些孤儿的命运,让他们更直接的感受到亲情,这就是我们实施家庭寄养模式的初衷。”唐山市综合福利院院长王志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0年来,被寄养的5个孩子在精神面貌、学业、与同伴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这种变化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现行政策所倡导的,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温暖方式。”

  王志君说:“在福利院时一个阿姨要带很多孩子,他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进入家庭后,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很大慰藉。开家长会,孩子们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填学籍表,他们可以坦然写上父母的名字;过生日时,有爸爸妈妈送的蛋糕。这些细节都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真正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有幸福的家庭和疼爱自己的父母。”

  唐山市综合福利院对寄养模式的探索,也得到过民政部的肯定。然而,这种助孤模式在当地却始终没有得到规模上的进一步扩大。2003年9月,沿用王怀民的家庭寄养模式,唐山市综合福利院在唐山市曾实施了第二个家庭寄养。遗憾的是,因为住房等经济原因最终没能坚持下来,到2008年底不得不宣告“解散”。

  “家庭寄养确实使福利院开支加大不少,保守地说,一个家庭寄养的孩子的开销至少相当于福利院集中抚养四、五个孩子的开销。”王志君院长说,福利院除给家庭寄养的孤儿提供生活和理疗补助,不定期还给孩子们买衣服,甚至过年也让孩子们像社会上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收到“压岁钱”。

  一方面是家庭寄养面临着经济等问题的考验,另一方面是孤儿们渴望得到一份“家”的关爱。在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中,“家庭寄养”模式何去何从?

  据记者调查,唐山市综合福利院曾尝试着推行过两种寄养模式,一种是像王怀民一家一样,让孩子走进家庭;另一种是在福利院内招聘“父母”,建立类“家庭”。而且,眼下正在积极探寻新的助孤模式。

  “无论是哪种方式,给孤儿营造‘家’的氛围,这是永远的核心。”王志君说。

  (文中除王怀民夫妇外,均为化名)

.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14 21:15:00,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