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食品安全隐患不少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们对“吃什么更健康,咋吃更安全”越来越关注。农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的,对许多食品的“提心吊胆”不是没有根据的。
散装食品:身份不明存隐患
如今农村的集贸市场(也包括日渐增多的小超市)的散装食品一直以经济实惠、挑选随意而受到农民的欢迎。
然而,散装食品市场并不规范,在其包装、存放、销售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据了解,2009年6月1日国家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散装食品的消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等内容;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但在眼下的部分超市、集贸市场,不少散装食品包装全无,身份不明,信息不灵,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笔者在集贸市场了解发现,不少商家售卖的各种饮料、卤制品、散酒、点心、米、面、油等散装食品,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包装和生产日期。消费者购买时只能凭眼力和嗅觉来评判“伪与劣”。而有时眼力和嗅觉再好,也逃不出上当受骗的圈子。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会买的不如会卖的”。因此,农民时常埋怨:买了食用花生油里面水分太多,买了瓶装酒好似白开水,买了点心狗都不吃……而买了假冒伪劣食品之后, 由于这些散装食品身份不明,信息不灵,根本无法讨个说法,只好认倒霉。
“流动包桌”:食品卫生差
时下,唐山农村兴起一种“流动包桌”服务。农村家庭逢红白喜事时操办越来越大,不少人家为省人、省事、省工,便请以制作宴席为生的民间厨师组成的“流动包桌”服务。“流动包桌”提供举办宴席的“一条龙服务”。但是,这样的农村宴席存在安全隐患不少。一是厨师的资格、身份状况不清,是否存在疾病传染隐患更不知底。二是加工条件简陋,在自家院中露天作业,无防尘、防蝇、防鼠等措施,加工工具生疏不分,又不能消毒。三是原材料大部分由“流动包桌”厨师采购,所采的食品质量因无人监督难以保证。也有农民反映:“有的 ‘流动包桌’饭菜质量差, 口味不对,一桌花三四百元,却吃不出好来。”也有包桌户认为:“反正钱花出去了,人家也不会昧良心,省事、省心就中。”至于食品是否安全,则不太在意了。
农村小商店:过期变质食品多
如今农村各类小卖部到处都有,在给农民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食品安全隐患。一是无照经营多。不少经营者规模较小,一般都用自家房屋经营,有的在城乡结合部经营,且不少没有证照。二是过期食品多。不少小卖部几乎都没有商品防潮、防霉变设施,商品易变坏。一些小卖部经营的饮料、面包、蛋糕类食品, 日子久了就变味、变硬,甚至长毛。尤其不少儿童小食品没有生产日期,没有保质期限。三是消费欺诈多。有个别小卖部出售的小食品不少都是从批发市场批发的“三无”商品和伪劣商品,却贴上了“防伪标志”,让消费者真假难分。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呼吁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真正担当社会责任,加强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一方面,要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宣传;一方面,要对那些假冒伪劣食品,另实施以重典,决不能搞“娇妈打乖儿,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那一套。同时,对经营、销售、制作食品的从业人员,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身体检查等。进一步规范食品市场,让群众真正吃上放心食品。(张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