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农村老人培养出上清华北大的两个儿子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翟长芹老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今年5月2日,迎来了100岁生日。老人生于1910年,家住丰南董各庄四村。膝下有4儿3女,1儿1女在地震中遇难。她除了耳朵有点背外,身体结实硬朗。老人满头的华发和脸上深深的皱纹记录下岁月的沧桑,也记载着她传奇的一生。
一位有福气的老人
老人一生经历过的奇事儿还真不少。自打19岁结婚后,老人一直住在村里,很少出远门。1976年大地震中,家里的房倒了。而此时,翟长芹恰逢去北京看儿子,因此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更奇的事儿是她在99岁时动过大手术。2009年4月,老人因摔伤造成骨折。医生说老人年事已高,手术风险很大。但不做手术,老人只能瘫在床上。医生破例答应试一试。3个小时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老人恢复得也很快,7天后就下床走动,1个月后就能拄着拐棍四处溜达了。
培养出上北大和清华的两个儿子
老人年少时特别羡慕读书,却没有得到读书的机会。于是,她就经常到私塾的窗台下偷听。通过自学,识得了一些字,戏里唱的“十年寒窗,考中状元”的故事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她坚定地支持孩子们念书,孩子们不负众望,二儿子董文俊1959年考上北京大学,三儿子董文全1963年考上清华大学。
文俊说,上中学的时候家里穷,父亲不打算让他再读,是母亲坚持送他去天津上学。母亲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支持他上学。“可以说,没有母亲,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据文全讲,1963年8月,他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当时,人们觉得读书不如挣工分,但母亲很高兴,并开始为他筹措学费,织布做新衣。9月开学的时候,母亲悄悄塞他兜里20元钱,他是穿着母亲亲手织布做的衣服走进了清华校园的。文全感慨颇深:“母亲不会讲大道理,但她总是用实际行动默默支持子女念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能体会到母亲平凡中的伟大。”在翟长芹的影响下,全家人都非常重视读书。她的孙子这辈,有6人是大学生,4人是研究生,还有1人在海外留学。
勤快、仁慈、豁达
老人是个勤快人。年轻的时候,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在煤油灯下做针线。老人地里、家里活计都是一把手,纺线、织布、养鸡、种菜样样行。近些年,老人虽不再干重活,但仍坚持茶余饭后散步。
文俊回忆,在他年幼的时候,粮食紧张。每当有乡邻来借粮食时,老人总是又额外多加上一捧。按女儿董文秀和董文玲的话说,老人是一个宁可自己吃亏,也从不占人便宜的人。只要有人求着,她都会想办法帮助。
老人心态平和豁达,凡事都能看开。丈夫早逝,对老人打击不小,但她还是拉扯着7个年幼的孩子,撑起了这个家。1976年,老人得知长子、老闺女在大地震中遇难的噩耗后,她十分悲痛。但送走了亲人,她对孩子们说:“日子还得过,还得向前看。”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老人都能以坚强对待这些人生最大的不幸,风雨中一路走来。
翟长芹如今四世同堂,子孙50多人,和小儿子董文毅住在一起。文毅说,老人一天三顿饭,爱吃荤香,最爱吃红烧肉。以前老人吃的苦太多了。现在苦尽甘来,衣食无忧,日子越来越好,他们要让母亲好好享受晚年生活。
谈及百岁老人的心愿,连儿女们也说不准。不过,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后,老人还是执意回到了家乡。或许,在老人的心底,不变的是对家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吧!(记者赵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