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将至记者当回排水工
每到下雨天,大家都尽量往屋里走,可他们却要往外跑,疏通、巡视管线,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就是城市排水工人。昨天记者走近这群平凡的劳动者,跟随他们体验了一下排水工的工作。
15日下午2时多,天色阴沉沉的,空气湿度很大,仿佛一把就能从衣服上拧出水来。尽管早晨刚下过一场雨,可天气预报说,晚上还有中到大雨。记者跟随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市区管网管理所王中立所长登上一辆抢险车。他是记者的师傅,记者要跟着他学习排水技术。
王中立个子不高,体形也很消瘦,双手布满了老茧。他所在的市区管网管理所负责市中心区路北、路南500余公里的雨污水管线。大雨压城前,他正组织工人巡查路面的雨水井。
记者跟着王师傅来到龙泽路与裕华道交叉口,这是我市市区46个重点积水路段之一,每次降雨这里都是重点防护地段,仅路口就有20余个雨水井,排水工在下雨前要将每个雨水井的井箅子打开,放上安全警示架。下雨后,还要有专人负责“死守”这里,水不退,人不能撤。
记者穿上排水工专用的橘黄色马甲,换上雨靴,拿着专业用的镐,照着师傅教的,用镐头将井箅子挂住,用力将井箅子提出来,然后再将箅子用铁丝固定好,摆上写有注意安全的安全警示架,示意行人、车辆此处危险。
20多公斤重的井箅子,记者连着提了3个就累得大喘气。王师傅说,全市这样的井箅子有1.3万多个,每次下雨前,平均每个排水工都要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这项工作仅仅是排水工工作的第一步。每次下雨后,排水工都要在第一时间赶至所管路段,站在雨中当“路标”,水不退,人不能撤。“只要天气预报晚间有大雨,白天工作一天的我们连家都不回,全都待在单位待命,一有汛情,立即全员出动,赶赴易积水路段排水。”王师傅说,7月30日的那场大雨中,龙泽路和长宁道的窨井盖打开后,他们在一旁站了7个小时,为行人指路,以防行人路过时发生意外,直至积水基本排除。
57岁的王中立师傅在排水行业干了近20年。在他看来,城市排水系统像一张大网,更像遍布人体周身的静脉。“动脉是路面交通,而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静脉。两者协同工作,才能保证城市的健康。我们的工作好比大夫,任务是检查城市的健康状况。”
王中立说,近20年来,他每天固定的习惯是看天气预报,一听到有雨,晚上睡觉都会醒好几次,“不是害怕,而是担心自己的工作。最高兴的事是得到市民的理解。每次听到市民说排水排得很迅速,就很高兴。”
记者王雪漫
体验记者:王雪漫
培训师傅: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市区管网管理所王中立
上岗时间:15日下午2时至4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