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是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最突出地特色和优势,备受赞誉的皇室园囿——避暑山庄,把这种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它的营建者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随山依水,远近因借,创造出一组组有自然天成之美的建筑,位于山区的“青枫绿屿”就是其一。
山区景色宜人,槭叶丰美,槭叶也有经秋变红的特征,所以常常被人认作枫树。《热河志》中记载:“山庄枫林,浅碧浓清,远迩一色。每经风乍染,万叶皆赪,锦树分丛,丹霞竞彩。”如此美景,自然需要一些别致的殿堂、斋舍、回廊、小榭作为点缀。“青枫绿屿”就这样被安置在松云峡北,“北枕双峰”、“南山积雪”两亭之间的山坳处,好似一副担子将与其相连的两座山峰担起,既保持了自然的平衡,又凭添了山区的诗情画意。 “青枫绿屿”东临山崖,西跨山坡,从武烈河畔望去,恰如两峰之间的一座桥廊,与两亭三位一体,构成一个组团,既是风景,又可观景,同时起到视线过渡的作用,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取名“青枫绿屿”,是因为康熙皇帝认为这里“此岭多枫,叶茂而美荫,其色油然,不减梧桐芭蕉也”,同时羡慕“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见此山麓有半月湖萦绕,更东有武烈河蜿蜒,山立于水际,宛如水中之岛屿,云掠过水际,则飘渺如烟,不由联想起唐代诗人顾况 “绿屿没余烟,白沙连晓月” 的诗句,因此有感而发。
“青枫绿屿”约建于康熙四十二——四十七年,面南坐北,布局上类似于北方民居的四合院,共有两进院落。南部以半圆型篱笆为墙,恰好近临南山积雪亭,正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然世外的意境。进篱月门,东侧有殿三间,前后设廊,面西康熙额题“霞标”,意为彩霞的标志,楹联是“疏幕几重当昼卷,遥山三面送青来”。“霞标”是欣赏夕阳西下,晚霞染醉的佳处,每逢中秋佳节,乾隆皇帝都策马登山,至“霞标”平台,赏月吟诗。篱笆门正北有殿三楹,名“青枫绿屿”,康熙题联“笙簧响入疏松里,锦绣云从碧翠来”。殿后不远,有腰墙横隔,墙上开辟月门,进门一座五楹大殿豁然眼前,康熙题额“风泉满清听”。院西南与青枫绿屿相邻的是四间居高临下的转角房,乾隆题名“吟红榭”,是清代帝王吟红日之东升,赏山林之赤染的地方。每当天光破晓,武烈河水宛如玉带,远处山岚横掠,薄雾覆村,登上吟红榭,望红日之初见,满山枫叶在朝阳映照下,若丹霞之竞彩,引人遐思。在“风泉满清听”殿东,远景纷呈,因此安置了一段什锦窗墙,墙上虚窗洞开,便于观景,乾隆为之题名“罨画窗”,意为掩藏着图画的窗户。透窗望去,远山若屏,近水如带,锤峰绝立,宝塔入云,美景尽能入窗成景。乾隆帝曾在圆明园、玉泉山、塔湾都有同名建筑,但他认为景色之美仍推山庄“罨画窗”。
“青枫绿屿”师法自然,妙用借景,延揽园外之景入园内,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范例,也是康熙帝比较欣赏和得意的创作,因而他与康熙五十年作五言律诗一首,托物以言志:“石蹬高盘处,青枫引物华。闻声知树密,见景绝分哗。绿屿临窗牖,晴云趁绮霞。忘言清净意,频望群生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