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紫衣天使
(本报记者 赵雅静)
洁净的产房外静悄悄的,粉色的墙壁上装饰着可爱的兔年挂饰,让这里显得安详而温馨。身着淡紫色助产服的护士们,脚步轻柔地穿梭在走廊里,飘动的衣裙犹如天边紫色的云霞。
走廊尽头的分娩室内,正躺着一位满头大汗的产妇,三位助产士围在她身边,拉着产妇的手鼓励着:“呼吸,用力!宝贝儿加油!你做得很棒!”将为人母的产妇咬紧牙关,闭紧双眼,在助产士的指导下,用尽全身力量做着最后的努力……
婴儿的头出来了,一边的肩膀也出来了,“加油!你马上就可以当妈妈了!”随着助产士的一声声呼唤,小婴儿稳稳地滑出母体,被护士长冯小明轻轻地捧在手中。
冯小明熟练地托起婴儿,将他面朝下轻轻地放在母亲温暖的胸前。年轻的母亲本能地伸手抱住了孩子,助产士么爽拿来吸痰管将婴儿呼吸道中的羊水与粘液吸出;与此同时,冯小明用右手轻轻地抚摸婴儿的背部,20秒钟后,婴儿发出了第一声响亮的哭声,紧接着又是两声哭声,助产士杨杰利落地剪断脐带,抱起婴儿:一个新生命平安地诞生了!
这是“三八”节前的一天,记者在市妇幼保健院产房见到的一幕。
产房是一个女人荣升为母亲的地方,在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关头,是那些可敬的助产士始终陪伴在她的身边,给她鼓励和指导,帮助她平安地生下宝宝,与她一同体验初为人母的幸福。
“我们医院在全省首家开展了产妇全程陪护工作。一个产妇临产入院以后,会由一个助产士专程负责,一直到分娩结束。在整个产程中,助产士全程陪伴在产妇身边,负责观察她的生命体征、心理状态,观察产程的进展以及胎儿的情况,还要耐心解答产妇和家属所有关心的问题。”冯小明告诉记者。
在和产妇相处的近10个小时中,助产士不断地和产妇交流,为她进行产前生理、心理以及产后护理等方面的指导,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产妇对自己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帮助她们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产妇和我们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冯小明解释说。
在休息室里,助产士于树静正陪着刚刚分娩完的乌克兰女子莎莎。莎莎只能说很少的汉语,沟通上比较麻烦,冯小明和于树静等人只好对她连说带比划。由于莎莎的胎位不正,分娩时比较痛苦,她哭闹得很厉害,怎么安慰也不肯安静下来,连踢带踹,又抓又挠,于树静喊哑了嗓子,结果还是被莎莎抓破了胳膊。“在国外抓伤助产士会被追究法律责任,但是在我们这儿,多数情况下忍忍就过去了。我们也都是母亲,能理解她们。”于树静无奈地笑笑。
身为一名资深助产士,护士长冯小明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26年。说起其中的甘苦,冯小明十分感慨:生孩子这事儿不分节假日,我们从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更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只要产妇和孩子没有离开产房,助产士就不能下班。有时候,我们一名助产士一天最多要接6个产妇,体力精力经常熬到极限。拿我来说吧,20多年下来,这腰部、脖子和视力都有严重的劳损伤。
“做助产士这行,心情是复杂的——爱恨交织,尤其是做到5—10年这个阶段,内心会经常地反复挣扎。”助产士们体会说,能坚持下来是因为爱这行,尤其是在自己成为母亲之后。
么爽、赵丽媛两位年轻的助产士,也是快做妈妈的人了,但她们依然挺着大肚子在产房内外忙碌着,活儿一样不少干,“在家里可都娇着呢。”冯小明疼爱地望着自己的姐妹们。
有的助产士年纪大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还在坚持工作,因为培养一名合格的助产士非常不容易,至少需要经过5年以上的理论和技术培养。除了热爱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外,一个好的助产士还必须反应机敏,有悟性。虽然医院里一直在不断地培养助产士,但是能在这一岗位上长期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医院里的人管产房叫风口,意思是助产士每天都在风口浪尖上。来自产妇及家属的压力非常大,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风险。助产士一样有家庭负担,一样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职业的要求让我们必须敬业,我们有自己的口号,那就是‘热情接,主动帮,耐心问,精心作’,最后把产妇平安地送走。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看到的人是我们,但是他可能永远不知道我们是谁。助产士干的就是一个良心活儿,不管多累多苦,当母子平安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疲劳都化解了。内心的那种成就感,往往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说到动情处,冯小明美丽坚毅的眼中,闪烁出泪光。
又一个产妇被推进了分娩室,宛如紫衣天使的助产士们,簇拥在产床前,开始忙碌。她们舞动的衣衫,仿佛花园中盛开的紫罗兰,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和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