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冀东版刘超 通讯员李岩/文 陈洁/图
他,从小崇尚自然,喜欢在二楼阳台享受着暴风雨的来临;他,注定与气象结缘,16岁就考入名牌大学的气象专业;他,更是一名气象狂人,24岁荣升气象台副台长,时刻为百姓关注风云变化。
20岁那年,他远离江西的家乡,来到唐山市气象局,开始了年轻的梦想旅程。如今,5年过去了,25岁的花家嘉,不仅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更让他永远的爱上了这份职业。
在过去的几年,人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的灾难,地震、海啸、冰雪、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面对频频发生的各种灾害,人们不得不拷问自己:是我们伤害了地球,才引发地球对人类的报复吗?那么,人类在频发的灾害中,是否已经反思?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对话唐山市气象台副台长花家嘉,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人与气候”,花家嘉提出,人类要与气候和谐共生。
从“神童”到“气象狂人”的跨越
花家嘉,一个特别的名字,而他本人似乎也和他的名字一样有点特别。
在唐山市气象局,花家嘉有两个称呼,一个“小花儿”,一个“花台”。因为花家嘉的年龄小、为人亲和,不管哪个级别的同事,都愿意叫他“小花儿”。同时,花家嘉也是气象系统最年轻的副台长,理应称呼他为“花台(长)”。
3月18日,记者来到唐山市气象局副台长办公室,和25岁的花家嘉聊起了他的“气象经历”。记者面前的花家嘉有些内向,没有太多的客套和开场白,直入谈话主题。但谈起自己的经历和职业,花家嘉显然“健谈”了许多。
花家嘉的家在江西九江,由于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就被选入了当地九江县一中的一个特殊班级———该校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少年班,而这个特殊班级的学生则被称作“神童”。经过两年学习,花家嘉直接升入高中。高二时,花家嘉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超过一本线,但他放弃了。16岁那年,花家嘉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
“从小就特别喜欢大自然,对天气、环境都很感兴趣,没想到大学能顺利考入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花家嘉说,可能因为自己对和大自然有关的事物太感兴趣,连工作都是那么得心应手。
“别的孩子可能都比较害怕坏天气,可我最喜欢看狂风暴雨,每当暴风雨来临时,我就趴在家里二楼的阳台,看着外面,感觉特别舒服。”就连花家嘉自己都认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别人不一样。
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兴趣,花家嘉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2006年,唐山市气象局去中国科技大学招生,花家嘉顺利地成为了唐山市气象局的一员。那一年,花家嘉整整20岁。
作为引进的人才,花家嘉的能力很快得到了认可,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最终的岗位竞聘,24岁正式成为气象台副台长,也成为了气象局最年轻的副科级领导,当年的“神童”最终成为了一名“气象狂人”。
天气预报员渴望得到理解
“每一位预报员,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是花家嘉对预报员的理解和评价。5年来,花家嘉几乎没有离开过天气预报的岗位。5年来,没有和家人度过一个除夕之夜。
事实上,很多人不了解气象工作,特别是天气预报,很少有人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花家嘉介绍,气象工作与人们的生活和政府行为息息相关。“有时,气象预报会影响重大的政府决策。”花家嘉记得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北京上空云量非常大,但并没有发生强降雨,是因为气象部门通过气象信息分析后,进行了人工消雨,而使奥运会正常进行。
花家嘉告诉记者,气象部门每天需要向市政府发送天气预报,随时进行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员肩负的责任举足轻重。
就因为这份责任,5年来,花家嘉最深的感受就是累,这种累不单是体力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而这种压力则来自天气预报的特殊性。“天气预报是不可能100%准确的。”花家嘉介绍,原因有多种,大气系统为非线性系统,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有限且分步不均。另外,数值天气预报把大气的演变规律近似表示为一组数学方程式,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对未来的天气或气候状况的预报,计算误差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呈现增多的趋势,都导致天气预报不能绝对准确。
“正因如此,天气预报员经常会招来人们的非议。”花家嘉坦言,这种误解和压力让预报员经常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状态,甚至在深夜经常惊醒,担心预报与实际有太大偏差。“对于预报员来说,如果头天的预报和今天的实际天气一致,那是再兴奋不过的一件事了。”花家嘉自嘲地说,特别希望人们能理解天气预报员,也希望自己和同事们能给大家更准确的预报。
即便再累,花家嘉还是对自己的工作很“上瘾”,他可以在汛期的几个月,连续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把办公室当成家。因为他喜欢那种每一天都会有新突破的成就感。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