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德,有关避暑山庄宫门前一对大铜狮子的传说很多,流传最为广泛的是,这对铜狮是乾隆帝前生——文殊菩萨的坐骑。抗战时期,铜狮的双眼曾流出鲜血,震慑住了前来拆卸铜狮的日本侵略者。
那么,在清代历史文献中,这对铜狮子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乾隆三十六年十月,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奥地利传教士刘松龄(Augustin de Hallerstein ,1738年来华,任钦天监监正达三十年,为人殷勤谦和,精通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深得乾隆帝的宠眷。刘松龄曾与另一名葡萄牙传教士傅作霖绘制过塞外木兰地方图。)会同总管内务府大臣多罗贝勒永瑢上奏,称章仪司有明成化年所制天体仪一座,因“系古法”,与现用西洋新法仪器不同,而且“迄今约已三百余年,按恒星每年东行一分弱,今已东行五度有余,星位度数不能相同。”还有观象台殿前安置的一座明正统年间制作的天体仪,也是“久不应用”,据刘松龄称“此仪膛内所襯铜饰既已脱落,轻重不一,旋转不定,难以改造修理。”
乾隆帝当即下旨将这两个废弃的天体仪运至造办处,命照圆明园宫门外铜狮子的尺寸,按所得铜料,制作成几个狮子或麒麟,由造办处确定式样后呈览。
当年十二月,天体仪被运往铸炉处(属内务府造办处)。内务府总管金辉奏称:“观象台天体仪一座,内十字梁一件铜净重四百三十五斤,球一件铜净重三百三十斤,座子一件铜净重三千九百二十四斤,球内铁轴铁襯净重一百十斤。”又“章仪司天体仪一座,内十字梁一件铜净重一百六十五斤,球一件铜净重一百五十斤,座子一件铜净重两千六百五十七斤,球内铁轴铁襯净重五十斤。”两座天体仪共得铜七千六百六十四斤,铁共一百六十斤。对比安设在宁寿宫处总重量为六千四百三十五斤的铜狮子,金辉称“照此样(宁寿宫铜狮子)狮子铸造一对,铜斤足敷应用”。
至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两个铜狮子最后经过五次镀金,完成制作。内务府总管刘浩奉旨将此黄铜狮子运往热河避暑山庄宫门前安设。